📸 | 圖片區 | 🎥 | 分享影片 | 👍 | 成功案例 |
🧪 | 食品安全 | 🗿 | 傳統文化 | ↩️ | 返回生產食品 |
冰品
吃冰的起源:吃冰的歷史,可以追溯在古代中國北方就有”冰窖”這種東西,在冬天時到結冰的河中將冰塊鋸成一大塊,然後存放在密封,不透光的窖中,而這種冰窖通常建在地底下,較地面上為陰涼,等到把冰窖裝滿冰塊後就將門用泥封起來。
這樣可以保存到夏天而不融化,通常是大戶人家或皇室拿來當冰鎮食物使用,有時也拿來放在飲料中,平民百姓一般用不起。
而中國人吃冰及使用冰的歷史相傳有兩千年以上。 有傳說唐代的《酉陽雜俎》中記載了如何製作冷飲的方式,流質的「酪飲」與「糖酪」,前者為飲料,後者為水果的佐料而並非主料。
另有低溫凝固如小山狀之奶油類食品「酥山」,以及以牛奶或羊奶配果汁之冷飲「冰酪」等。
在西方據傳是義大利的傳教士利用冰窖裏的冰塊當冷卻器,用牛奶做成冰淇淋,吃冰在古羅馬時代就有了,他們也是運用快馬將山上的冰塊運下山來,淋上蜜及水果等佐料,有點像現在的剉冰。
不過進入黑暗時代後歐洲就沒有那麼享受的事,而馬可波羅將食用冰的習慣傳入歐洲後,經過不斷的改良,到十五世紀才有冰淇淋的發明。台灣吃冰的由來:小時候常會聽到小販騎著腳踏車,搖著鈴鐺或是 捏著手汽笛發出 ~ㄅㄚˇㄅㄨ、ㄅㄚˇㄅㄨ的阿伯,ㄅㄚˇㄅㄨ有點像現在的冰淇淋,通常是放在鋁桶子,客人買的時候才會用半圓型小杓,挖一球一球扣在蛋捲皮甜筒上販售。
另一種雞蛋冰則是一種造型像雞蛋的糖水冰棒,而一種棍型冰棒-枝仔冰,老闆會帶著保冰保冷箱大聲吆呼兜售,客人要買的時候才會把冰棒沾點水,脫掉容器;至於耳熟能詳的枝仔冰也是在這個時候大量生產。
追本溯源,最早的銼冰,應是從日據時代留下來的老式清冰,製冰的技術也是由日本引進台灣,之後時北部有雪白冰,南部也發展香蕉冰,是在煮沸的開水裡加入白砂糖及香蕉油,攪拌後凍起來,再刨成極細的雪白色銼冰,嘗起來有股清新的果香與微甜口感,堪稱現代加味包裝水的前輩。
後來受日式冰品的影響,清冰後來有了紅豆冰、花豆冰的花式版本,還有本土的仙草冰、愛玉冰、米苔目冰,乃至以當季水果加豆類、芋頭、蜜餞等配料的八寶冰、蜜豆冰,這些冰款都有六十年以上的資歷。